一.简介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土木中的相关专业合并成立同济大学公路铁路和桥梁系,成为我国最早设置的道路工程和铁道工程学科。1959年,交通部在同济大学成立了“交通部同济大学公路研究所”,进一步壮大了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2000年,上海铁道大学并入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的加入使本学科成为全国唯一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道路和铁道工程学科。本学科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成为国内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领域的第一个博士点,1990年被批准建立我国道路与机场工程领域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本学科被确定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999年被批准为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本学科先后被确定为第一批上海市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和国家“985”平台重点建设学科。
1993年在同济大学成立的“教育部道路与交通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是当时该领域全国唯一的开放研究实验室,并于2000年6月正式列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学科以“985”二期平台建设为依托,建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道路与机场工程铺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APT),成立了“道路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本学科秉承传统,面向我国公路、城市道路、铁道和机场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与管理的广泛技术需求,形成了覆盖多种交通设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并重、团队建设与基地建设并进的学科特色。围绕道路与铁道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前言性和关键性问题,在国家“973”和“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大批省部级项目支持下,学科在路面结构与材料、交通设施管理、路基工程、道路安全与设计等传统优势方向取得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针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拓了“枢纽机场布局规划与运营管理”、“新一代轨道交通结构设计理论与工程技术”、“智能铺面工程技术”等研究领域。本学科云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拥有多名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现有教授和研究员17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18人,形成了研究方向明确、知识结构合理、充分了解并进行国际前沿研究工作、勇于科技攻关与创新、年富力强的学术团队。本学科无论在师资力量、研究条件(重点、开放实验室)、学科建设(博士点和博士生流动站)、人才计划(长江学者、杰青),还是在项目数量、成果水平、国内外影响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综合领先地位。在道路工程、铁道工程、机场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方向上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许多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为国家重点学科,是以发展智能化、高速化和品质化的新一代交通运输系统,改善交通拥堵、提升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提高服务水平以及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排放等为基本目标,以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感知及智能化等为研究背景,以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为基础,系统科学、信息与通信及系统控制和管理等新理念、新方法、新系统为基础的交叉型学科,伴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本学科与时俱进地支撑着交通运输系统的变革并代表其发展方向。同济大学的该学科建设始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和最早的交通信息工程学科,作为教育部首批确立的该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于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是目前国内在陆上(道路与轨道)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研究覆盖面最全,最系统化且是中国最早的智能交通系统(ITS)和磁悬浮交通系统研究发起地,具有一流教学与科研实力的学科。师资队伍包括主要学科带头人杨晓光教授、董德存教授、李克平教授等教授6人,副教授5人,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骨干教师3人。已完成的代表性研究工作有: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城市交通实时自适应控制系统”模型、算法与优化软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交通诱导与控制系统”(1998-20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子项目“城市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1999-2003);国家高新科技(863)项目“车地通信系统及其核心技术设备研制”(2004-2005);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目标导向课题“城市交通状态智能预报与管理支持系统”(2008-2010);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智能交通运输系统项目评价方法研究”、“公交专用道信号优先策略与技术研究”(2001-2006)、“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列车控制系统实时性机理研究”(2006- 2008);国家高新科技(863)项目“城市道路网络交通小区动态智能划分技术”(2007-2009)、“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关键装备监控预警及应急技术”(2007-2009)、目标导向课题"基于地空信息技术的稀疏路网交通监控与预警系统"(2009-2011);国家支撑计划“城市轨道交通A型车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运行控制系统研制”(2009— 2011);上海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轨道交通网络化关键电子设备研究-车辆工况监测”等。正在承担的代表性研究工作有:国家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主题项目“交通全息感知与战略实验室”(2012- 2014)、“车路协同系统交通协调控制关键技术”(2011-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车路协调的下一代道路交通控制技术探索研究”(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演变中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2013-2017)。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本学科在“面向复杂环境与条件的道路交通(间断流、连续流、公交优先、特殊需求)控制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智慧交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智能公共交通服务与绩效管理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车路协同的主动制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复杂网络与交通仿真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磁悬浮交通系统”等多个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本学科支撑着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等的建设,同时与国际学术机构及多所著名大学,如美国加州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法国路桥大学、德国达姆斯塔特大学/波鸿鲁尔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师生交换、联合研究等方面具备一流的国际环境。2001年开始与法国路桥大学联合培养“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发源于1952年院系调整后建立的同济大学公路铁路与桥梁系,1979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交通工程教研室。1982年获我国第一个交通工程硕士点,并率先招收博士生,我国道路交通的第一个博士由此产生。以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核心,1996年获批国内第一批交通工程博士点。1998年成为第一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990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并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目前国内在陆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领域研究方向覆盖面最全面,最系统并具有一流教学与科研实力的学科,是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本学科围绕陆上交通(客流与物流,道路与轨道)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已经形成知识结构、年龄、学缘结构更为合理的教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和研究员18人,副教授21人。通过研究环境改善与研究基地建设,引进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围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前沿性和关键性问题,在国家“973”和“863”项目、科技攻关重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支持下,依托长三角、上海等省市的重大交通规划决策与运行管理系统核心技术开发,依托上海世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在城市群与大都市圈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大都市骨干交通系统管理智能化与信息化核心技术、基于道路网络时空资源优化的多模式交通设计理论及技术体系、交通拥挤收费理论和关键技术等四个方面取得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突破。
二.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德和情操高尚、学风正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3、熟悉国内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体制,具有主持或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对道路、铁道和机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具有独立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
4.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道路或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及其信息化与智能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5、具备学术带头人的良好素质,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科研及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6、具有国际视野,能熟练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7、具有良好的协调与领导能力,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等的教学、科研与技术及行政管理工作。
8、身体健康
9、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三.研究方向
1.道路工程
2.铁道工程
3.机场工程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5.道路安全与环境工程
6.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与智慧城市
7.实验交通系统与仿真
8.道路交通系统控制与主动管理
9.车路联网协同与主动安全
10轨道交通控制系统
11交通信息与通信工程及交通物联网
12交通与运输系统规划
13交通与运输系统管理及设计
14交通运输经济与政策
15轨道交通系统运输管理与设计
16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17物流工程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5年。博士研究生修读年限不超过6年。期间,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不多于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2年;直博研究生课程学习不多于2.5年,论文工作不少于2年;
对部分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在校注册时间不少于1.5年)、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五.学分要求
博士生总至少修满32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公共学位课中第一外国语的选修应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语种一致,当第一外语非英语时,必须选修英语为第二外语。
六.学位论文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用英语或用事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批准的其他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
答辩前需经本学科专业委员会审核小组审核,除学位论文满足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学术论文发表的基本要求,并至少提供实质性参加实际研究计划的经历,经审核通过方可送审。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双盲评阅。
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同济大学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七.学术论文
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应以第一作者(包括导师第一作者,申请者为第二作者)或国际学术期刊的通讯作者,且申请人署名单位为同济大学,至少发表1篇被SCI检索论文,或至少发表3篇在学校指定刊物目录内、并被EI检索的学术论文。未能达到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但已完成培养计划,经学科专业委员会审核同意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其学位申请按《同济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第六条执行。
八.备注
交通运输工程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 |
是否必修 |
公共学位课 |
1070002 |
第一外国语(汉语) |
3.0 |
144 |
春秋季 |
选修 |
1090054 |
第一外国语(英语)新 |
2.0 |
72 |
春秋季 |
必修 |
1090055 |
第一外国语(德语)新 |
2.0 |
72 |
春秋季 |
必修 |
1090056 |
第一外国语(日语)新 |
2.0 |
72 |
春秋季 |
必修 |
1090057 |
第一外国语(俄语)新 |
2.0 |
72 |
春秋季 |
必修 |
1090058 |
第一外国语(法语)新 |
2.0 |
72 |
春秋季 |
必修 |
1260002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0 |
36 |
春秋季 |
必修 |
1260003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
1.0 |
18 |
春秋季 |
选修 |
1900006 |
中国概况 |
3.0 |
54 |
春秋季 |
选修 |
专业学位课 |
1120068 |
交通控制系统理论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1120179 |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1120190 |
运输系统分析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1120193 |
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分析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1120205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理论研究前沿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1120206 |
道路工程学术前沿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1120207 |
道路与铁道工程学术理念与方法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1120208 |
城市与交通数据及信息分析方法(Ⅱ)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1120209 |
交通信息工程系统分析方法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1120210 |
高等网络交通流理论与分析方法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1120211 |
铁道工程学术前沿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025 |
运筹学(II)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23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验和实践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49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前沿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50 |
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51 |
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分析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52 |
运输与物流系统仿真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53 |
交通安全分析与实验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54 |
城市与交通数据及信息分析方法(Ⅰ)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55 |
交通系统控制方法与实践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59 |
运输经济学(II)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62 |
道路工程新进展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63 |
道路与机场工程实验与测试技术 |
3.0 |
54 |
春季 |
选修 |
2120265 |
道路安全工程实验与分析技术 |
3.0 |
54 |
春季 |
选修 |
2120266 |
铁道工程实验设计方法 |
3.0 |
54 |
春季 |
选修 |
2120267 |
高速铁路路基与轨道工程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68 |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计算理论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69 |
轨道交通线路动力学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73 |
铺面力学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74 |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75 |
铁道工程新进展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76 |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79 |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80 |
交通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81 |
交通流理论与仿真分析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82 |
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与关键技术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88 |
交通系统科技与应用前沿(研究方法)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89 |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90 |
特殊路基工程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91 |
交通运输工程学 |
2.0 |
36 |
秋季 |
必修 |
2120292 |
运输设施规划与设计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93 |
道路安全设计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94 |
同路人学术论坛 |
1.0 |
20 |
春秋季 |
必修 |
2120295 |
铺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非学位课 |
2080003 |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
3.0 |
54 |
秋季 |
选修 |
2080006 |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
3.0 |
54 |
春季 |
选修 |
2090006 |
第二外国语(英语) |
2.0 |
108 |
春秋季 |
选修 |
2090008 |
第二外国语(日语) |
2.0 |
108 |
春秋季 |
选修 |
2090009 |
第二外国语(德语) |
2.0 |
108 |
春秋季 |
选修 |
2102003 |
随机过程 |
3.0 |
54 |
春季 |
选修 |
2102005 |
应用统计 |
3.0 |
54 |
秋季 |
选修 |
2102007 |
最优化方法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015 |
交通信息控制技术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026 |
现代物流系统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028 |
交通运输计算机辅助工程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046 |
道路环境与景观设计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062 |
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097 |
土力学Ⅱ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167 |
弹塑性力学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28 |
综合枢纽与多式联运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30 |
车路协同与主动交通安全系统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47 |
交通能源与环境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48 |
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与可靠性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56 |
公共交通规划、运营与管理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57 |
交通行为分析与交通政策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58 |
轨道交通运行管理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60 |
非线性有限元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61 |
磁浮交通系统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64 |
道路与机场设施管理与养护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70 |
机场总图与场道工程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71 |
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72 |
交通数据处理分析技巧与应用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77 |
交通心理及工效学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78 |
轨道交通控制安全方法与实践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83 |
多方式交通联运系统 |
2.0 |
36 |
秋季 |
选修 |
2120284 |
交通行为分析方法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2120285 |
物联网技术 |
2.0 |
36 |
春季 |
选修 |
必修环节 |
1900001 |
论文选题 |
1.0 |
0 |
春秋季 |
必修 |
1900003 |
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 |
1.0 |
0 |
春秋季 |
必修 |
1900004 |
论文阶段成果学术讨论会 |
1.0 |
0 |
春秋季 |
必修 |
1900005 |
国外学术交流 |
1.0 |
0 |
春秋季 |
选修 |